席席老师来源
习伴(ID:xiban)
老话说得好:人是铁,饭是钢,一顿不吃,饿得慌。
可吃了这么多年的饭,你真的吃对了吗?
饮食习惯不好,轻则伤身,重则危及生命。
国际顶级学术期刊《柳叶刀》数据显示:
从年到年,中国人死亡原因中,原本高居第一的呼吸系统癌症,让位给了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,这两者占了中国人死亡原因的近四成。
专家表示:饮食不当,是这两种病的主要诱因。
那么,到底有哪些错误的饮食习惯,对我们的健康构成了威胁呢?今天,席席老师带大家了解一下。
边走边吃
“走餐族”这个词,大家都不陌生。
早晨起晚了,随手抓包牛奶,路上边走边喝;嘴里塞着包子,匆匆跑着赶公交车,等等。
且不说边走边吃的形象不够雅观,道路上车来车往、尘土飞扬,细菌、病毒、虫卵、花粉等很容易落到食物上。
更重要的是,大脑既要指挥消化系统,又要指挥运动系统,不但造成消化不良,还特别容易发生呛食、噎塞等意外。
英国萨里大学健康心理学教授简·奥格登和团队通过相关实验发现,边走边吃的减肥女性会吃下更多食物,而且零食的摄入量是其他妇女的5倍。
边走边吃,看似节省了时间,却对身体的伤害更大,实在得不偿失。
人只有在心定轻松的情况下吃东西,才能够消化好、吸收好。
大家不妨提前做好规划,预留出半个小时的时间,在家里吃口饭后再出门。
如果不想自己做饭,也可以在餐厅吃好后再去忙自己的事情。
吃刚出锅的食物
“趁热快吃”是平日饭桌上再熟悉不过的劝告。
影视剧《三十不惑》拍摄吃火锅的剧情时,童谣一句“快点,趁热吃”让江疏影笑了场,“火锅哪有趁热吃的?”
其实我们的身体并不喜欢很烫的食物。因为人体的食管黏膜非常脆弱,耐温只有40-50℃,超过65℃的食物会把黏膜烫伤。
然而,刚出锅的饭菜温度大概在80-90℃。这个时候狼吞虎咽,加上高温刺激,很容易造成食管粘膜变性、增生,进而引发癌变。
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发布的《年全球癌症报告》表明:
年食管癌患者新增和死亡人数分别是57.2万和50.9万人,常分布在东亚地区。而WHO数据显示:中国是食管癌发病大国,新增和死亡人数均占全球的55%左右。
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。大家吃东西的时候,一定不要心急、贪热,等个三五分钟再动筷子也不迟啊。
荤菜过多
年,医院收治了一名12岁的脑中风患者。
小小年龄的他,颈动脉和脑动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狭窄,还伴有肥胖、高血脂症、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并发症。
经深入了解才发现,正是孩子只吃肉的不均衡饮食习惯,造成了脑中风。
其实早在年卫计委就发布了《中国居民健康膳食指南》,针对各类食品的摄入量做出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,明确规定:畜禽类、水产品日均量应为40-75克,要低于蔬菜水果谷类。
荤素地位孰轻孰重显而易见。
可是大家平常都是怎么做的呢?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饮食要求也跟着提升了,不求顿顿有菜,但求餐餐有肉。
大快朵颐后,高胆固醇、高血脂、肥胖症等各种病症也随着而来,更是带来癌变的可能性。
素食营养学权威、美国康奈尔大学坎贝尔博士在《救命素食》中写道:“所有的动物性蛋白,都可能是食物里致癌可能性最高的物质,每日摄取15%-16%的动物蛋白,就可能启动癌症。”
为了自己的身体,别光顾着吃肉“贴秋膘”,来点蔬菜、水果吧,荤素搭配,营养均衡,才更健康。
边吃边聊
前几天,表弟吃饭时只顾着跟舅舅说话,锋利的鱼刺卡在了喉咙里,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,急得直掉眼泪,也吓坏了家人。
医院取出。一根鱼刺花销元,也让表弟长了个大大的教训。
都知道食不言寝不语,然而边吃边聊似乎成了习惯,后果你可知道?
一是容易发胖。
《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》刊文指出,和朋友吃饭时开心聊天,可能会让你多吃掉20%以上的食物。
因为你的专注力分散在说话上,不知不觉间,嘴巴填进了更多的食物。
二是影响食欲。
吃饭时忙着聊天,很可能使人忽视食物本来的味道,降低或抑制食欲,长此以往会造成营养不良。
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吧,即使有再急的事情,先吃完再说。
边吃边看
前些日子,杭州人刘师傅像往常一样边吃饭边抱着手机追剧,嘴巴里不小心卡了块羊骨头,强行咽下后,便一直咳嗽。
当时他也没怎么在意,觉得就是咳嗽而已,过些日子就好了。可十几天过去了,咳嗽不但没好转,还出现了发烧、胸闷等症状,刘师傅赶紧挂了急诊。
CT检查发现他的支气管“藏”了块两公分长的骨头状物体,这让本来就有肺气肿的刘师傅胸闷得更厉害,不得已赶紧做了紧急手术。
研究表明,边吃饭边看电视、看手机等,会减弱脑与神经对全身组织器官的正常调节,影响消化机能,导致唾液、消化酶比正常分泌得慢,降低消化吸收能力,长期下去容易导致慢性胃病。
要想胃好,还是趁早改掉这个坏习惯吧!好好呵护自己的胃,比什么都重要。
情绪激动
清代文学家梁章矩在《退庵随笔》中写道:“怒后不可便食,食后不可发怒”。
中医上也有怒则伤肝的说法。
在过度兴奋或者愤怒的情绪刺激下,不仅会面红耳赤,严重者还会呕血、昏厥,甚至有生命危险。
去年8月份,我朋友老公和同事到餐馆吃饭,几杯冰镇啤酒下肚后,大家甩开膀子高谈阔论。
听到下月要涨工资的好消息,朋友老公兴奋不已,连灌四杯啤酒后,突发胸痛倒地。
经过一番抢救,最终还是因急性心梗去世,35岁的人生就此停止。
多么可惜啊!
《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白皮书》中指出,中国城市居民普遍存在血压高等慢性病,其中35-65岁的青壮年人群的比重最大,且数量明显上升,发病年龄也日趋年轻化。
看到这里,大家还敢带着情绪吃饭吗?
吃饭前,先把一切都抛在脑后吧,不刻意去想兴奋的事情,也不胡思乱想令人气愤的事情。
如果一时难以调节好,那就有意识地让自己缓一缓再吃饭。
吃饭真的是项技术活。究竟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才是应该提倡与践行的呢?
一、细嚼慢咽
在进食20分钟后,葡萄糖才能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饱食中枢,产生饱足感觉。
因此,细嚼慢咽,认真吃好每一口饭,就格外重要啦。
二、就餐规律
规律的饮食能够稳定地给身体机能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,促进身体健康。
就餐间隔时间要适度,一般两次就餐时间间隔4-6个小时为宜,千万不要饥饿时过度进食、不饥饿时暴饮暴食。
教大家一个吃饭的“入门口诀”:早餐吃得像皇帝,午餐吃得像平民,晚餐吃得像乞丐。
三、少油少盐
做饭时,尽可能选择低油烹调方法,尽量吃得清淡点为好。
要知道,盐吃得太多,会增加肾功能的负担,引发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脑血栓等并发症。
四、营养均衡
吃饭一定要讲究荤素合理搭配,不偏食、挑食,多选择天然、有机的新鲜食物,少吃油炸、加工类食品。
陶行知先生说:“忽略健康的人,就是等于在和自己的生命开玩笑。”
了解了这么多的健康饮食标准,你都学会了吗?
至于如何控制、减少和改善不健康的饮食习惯,关键还是看我们的自律程度。
自律,先从一日三餐着手,克制住口腹之欲,吃得健康,吃得放心。
赶快行动起来吧!
来源:本文系习伴(ID:xiban)原创。育儿不只是一项工作,更是一项自我修行。培养自觉、自信、快乐、有爱心的孩子。陪伴式成长,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!职场提升站经授权发布,转载请联系1
点击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