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条充满爱心之路,10多年来,一对夫妻成为了它的守护神,用感天动地的故事演绎了人间最温馨的真情;
这是一条通畅道德风尚之路,夫妻间最为真挚的举动闪亮着人性的光辉;
这是一条风光无限之路,危难时刻,不离不弃,相濡以沫,诠释了“本是同林鸟,大难来临结伴飞”的人生真谛,绘就了寻常百姓中最为亮丽的风景线。
他们走过了人生中最荆棘的一条路,留下了一辈子最精彩的故事,也使我们更加 脑出血的崔永娟因抢救及时,抢回了一条命,但手术后的她,四肢已不再听她的支配,全身无法动弹。郑春达每天定时给妻子翻身拍背,接屎接尿,小心翼翼地护理,及时更换弄脏的衣裤。看着郑春达疲惫不堪的样子,崔永娟只能无声地落泪。
连续这样几天后,依然不能说话、不能动弹的崔永娟情绪失控了,经常失声哭闹,整整两天不吃不喝,明眼人都知道,她动了自杀的念头,开始绝食了。事后,崔永娟告诉郑春达:“那时心里就一个念头,为了这个家,为了你和姑娘,我不能再拖累你了……”而那时的郑春达尽管不知道妻子到底是怎么想的,还是耐心地像安抚婴儿那样劝慰妻子:“我知道你着急,千万别上火,你一定会好起来的。就算你以后真的不能动了,只要你在,我们爷俩就还有个家,你说啥也不能扔下我、扔下孩子啊。”崔永娟凝望着哽咽的郑春达,吱吱呜呜地好像说着什么,眼角流下大滴的泪珠。郑春达的话触动了做母亲的心,她重新开始进食,积极配合院方的治疗。
帮妻子度过了思想上最关键、身体上最难熬的日子,郑春达悬着的心落地了。为了让崔永娟早日康复,郑春达除了每天精心照顾妻子,给妻子按摩,还四处寻医问药,只要听说哪里可以治疗,有什么偏方,他都立马赶去。听说农场第五作业区有个懂针灸的老大夫对这个病治疗有些经验,郑春达每天花50元钱打车往返几十里地,送妻子治疗。老大夫见他诚恳厚道,家庭又很困难,免除了大部分治疗费用。
就这样,8个月后,崔永娟在郑春达的细心照顾下,慢慢能下地行走了,大小便可以自理了。郑春达的心里也由阴雨转晴,开始透亮。
心甘情愿付一生——“给你尊重,我永远是你的勤务员”崔永娟刚刚能走路四个多月后的一天,她又一次浑身瘫软,不能动弹了。医院,崔永娟被确诊为脑血栓,医生告诉郑春达,崔永娟的右侧身体从此完全瘫痪,无法恢复了。
医生的话像晴天霹雳一般,犹如一座泰山重重地压在了郑春达身上,让他难以呼吸。郑春达知道,妻子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就已经整个左侧身体不好使,全靠右侧身体活动,现在又患了脑血栓压迫右侧身体不能动弹。这就意味着,刚刚43岁的妻子后半生就完全瘫痪,生活不能自理了。
年,在郑春达照顾瘫痪在床妻子的时候,赶上农场大批精简管理人员,郑春达成了农场近名下岗大军中的一员。家里的积蓄,全部用于妻子支付治疗费用,额外还向亲属借了7万余元,女儿正在读高中,本来就不宽裕的一家人,更是雪上加霜。
疾病常常会改变一个人,就是百姓常说的“魔症”。医院的崔永娟不但不理解郑春达的难处,性情还彻底变了,整天阴晴不定,动辄就骂,到手的东西说摔就摔,可郑春达每次总是陪着笑脸。他知道,有病的人生怕别人不把她当人看,内心焦躁、脾气变坏,他要给妻子“尊严”,让妻子当“司令员”,自己当好“勤务兵”。崔永娟让郑春达半夜两点起来烧炕就得起来烧炕,可炕刚刚烧热乎了,崔永娟又吵着太热了,让郑春达马上开门放热气;要他给自家鸡鸭鹅喂熟饲料,郑春达一天就得三遍煮熟饲料喂它们;刚搭起的鸭架她说不好,郑春达二话不说就拆掉重建;说饭不好吃,郑春达马上就给重做。要是不“听话”,她就会破口大骂,又作又闹。
到了腌制酸菜的时节,人们看到,郑春达用三轮车推着妻子到菜地选白菜,妻子选哪棵郑春达就用菜刀砍哪棵,白菜选好后,郑春达把白菜装到妻子坐的小三轮车上,推着妻子和白菜一起回家。回到家后,郑春达再按照“指挥官”的要求一颗一颗把白菜抱进屋里依次摆放整齐。然后再用三轮车推着妻子去白菜地砍白菜。淹一缸酸菜郑春达推着妻子来来回回十几次。
10年来,每天要背着妻子出去上厕所,再背回来给她刷牙洗脸喂饭,往返多少次他已记不清楚了。他的邻居、七十多岁的高大娘说:“这样的老爷们,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啊!”
农场为郑春达办了低保,但生活依然很贫困。农场交通科领导听说郑春达的故事,特招郑春达成为第十三作业区公路段的一名养路工人,负责作业区通往农场的水泥路清扫维护工作,每年工资元。
几年的朝暮不离,使妻子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。与他寸步不离的崔永娟无论怎么说,就是不同意把她放在家里,执意要跟着他一块去清扫公路。受过部队正规教育的郑春达心里有着界限分明的公私观念。清扫公路也是上班,上班怎么能带家属呢?无奈之下,郑春达只好找到交通科领导说明情况,请求辞去这份工作。交通科领导当即表态:“我们要的就是你这样有责任心的人”,并特批郑春达带着妻子一块护路。
从此,郑春达更忙了。每天清晨,天刚蒙蒙亮便起床,做饭、煮饲料,服侍妻子起床大小便、穿衣洗漱喂饭,再喂食小鸡小鸭小鹅,然后,再用脚蹬三轮车带着崔永娟去十余里外那段归自己养护的公路。清扫公路的间歇时间,郑春达靠在三轮车的小翻斗里给崔永娟进行浑身按摩,也算是自己休息。
于是,人们经常会看到,短短的1公里一段上坡路,郑春达干完一天的活往回走时,经常累得骑不动车,推着妻子要走上半个多小时。赶上冬季风雪交加,郑春达就要走上一个多小时。汗水伴着自己呼出的哈气,郑春达便成了满脸挂霜的雪人。可回到家,锅是冷的,灶是凉的,郑春达还要自己动手做饭、烀饲料。屋子烧热乎了,不管自己吃上吃不上饭,郑春达要先喂饱炕上不能动的崔永娟和院子里上百张着的嘴。等郑春达再服侍崔永娟擦洗完睡下了,自己一歪到炕上就睡着了。
10年间,郑春达无微不至、百依百顺地照顾瘫痪妻子的事被人们一传十十传百,场内场外只要是路过这段“夫妻路”,碰上这对特殊夫妻养路工的人们,都会为他们投来敬佩的目光,主动跟他们鸣笛示意。年冬季,一个外地司机来到克山农场送货,听说郑春达的事迹后,还专门跑到他的路段看望这对患难相依的夫妻,并留下了元钱。
大爱无言真情传递——“咱们携手‘爱妻路’,打造路上最美风景”10年了,郑春达对他养护的这条路有了特殊的感情。有的司机,对自己修车后所用的石头、砖头、木墩等障碍物随便乱放、乱扔到路上,这些障碍物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。于是,郑春达每天用三轮车驮着崔永娟,往返40多公里,及时清理各种障碍物。为了美化环境,美化公路,郑春达在这条公路两边种植了各种花草,当鲜花盛开时节,整条路美的让人心情舒畅。几年来,他所养护的公路已成为全场最整洁、最美丽的景观路。
劫难后的10年,幸福的阳光再次照进了郑春达的家。崔永娟虽然现在依旧不能走动,但她的装备已经现代化了。小妹妹崔永花给姐姐买来了手机和一个商用遮阳伞,她高兴地告诉邻居,大小便时只要一个电话,郑春达就会骑上新买的电动三轮车过来。
如今,女儿已经从黑龙江大学财经专业毕业,在上海一家公司工作两年,月收入0多元。女儿省吃俭用,把钱寄回家里。到今年,郑春达终于还清了从亲友那里借来的7万多元医疗费。
半世沧桑的经历,郑春达更珍惜人间真情的可贵。虽然他是作业区里最贫困的,但如果哪个乡邻遇到难处时,他总是跑前跑后,帮钱帮物出力气。
8年春的一天,作业区职工李会明突发胃穿孔,郑春达得知作业区号召捐款的事,为他送去了元钱。年5月,作业区胶轮车司机孙德胜在河套拉沙子,医院,郑春达又响应作业区捐款号召,捐出元钱。
郑春达的高尚情怀感动着、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,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。他曾多次被农场评为“先进生产者”“优秀共产党员”光荣称号,9年被齐齐哈尔管理局公路养护中心授予“优秀公路养护员”光荣称号,年、年先后被授予克山农场“十佳优秀共产党员”“十佳道德模范”荣誉称号,今年被评为“首届垦区道德模范”。
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底需要多少钱